周烈王五年,楚肃王卒,共在位十一年,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
同年魏武侯去世,因未曾于生前确立太子,二子魏罃与魏缓争位,国内大乱。
最终魏罃获胜,乃为魏君。
齐侯田午自恃国富兵强,见吴、越使命往来,俱用王号,不甘为下,于是僭称为王。
魏侯魏罃闻说田齐称王,于是亦称魏王,史称梁惠王。
其后未久,田午病死,子齐威王立,日事酒色音乐,不修国政。
九年之间,韩、魏、鲁、赵悉起兵来伐。齐国边将屡败,告急本章雪片一般飞往国都临淄,齐威王俱都置之不理。
周烈王七年,壬子,日食。烈王驾崩,弟姬扁即位,是为周显王。
魏公子缓争位失败,逃往赵国都城邯郸,向赵成侯请求兵相助。魏国大夫公孙颀适从宋国进入赵国,因拥护公子缓夺位,遂再转去韩都新郑,劝韩国兵破魏。
赵成侯与韩懿侯为削弱魏国,俱都同意出兵,于是各自亲率本国军队,大举攻魏。韩、赵联军在黄河以北集结汇合,然后进攻魏国城邑葵丘,一举将其攻克,由此士气大壮。继又挥兵西进,攻打魏都安邑。魏惠王子罃坐镇都城,派军迎战,遇于浊泽。
三国大战一场,赵、韩联军势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子罃在安邑城内束手无策,只好据险以守,寻机破敌。
便在此时,韩、赵联军营垒生严重分歧,以至不和。两国之君以为胜券在握,不议攻城之策,却会商战后事宜。
赵成侯:此番必除魏君,立公子缓,割地而退,我可得其厚利。
韩懿侯:不可。不如留子罃不杀,使其与公子缓分治,则魏国一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双方固执己见,各不相让。韩懿侯恼怒,乘夜率其军队离去。赵成侯见联军已破,自己单军势孤,不能再战,也便领军撤走。
次日天明,魏惠王闻说韩、赵联军不战而走,不由大笑:此可谓天不灭魏。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魏国为报去岁攻伐之仇,出兵击韩,败韩军于马陵;继又引兵向赵,复败赵军于怀邑。
齐国于中看出便宜,于是兵攻打魏国,夺取观津(今莘县观城镇)。
赵国又入侵齐国,占领齐长城。
卫国趁机扩张领土,轻而易举打下齐国鄄邑。
秦献公封子嬴向于蓝邑(今陕西蓝田),称蓝君,后代便以封地为氏,为蓝姓由来。
蜀国开明氏在位,占领巴子国嘉陵江上游一带,封其弟葭萌于此,建立苴国,都邑名作吐费城。其后秦灭蜀国,于此设置葭萌县。
周显王二年,西周威公去世,其少子根与公子朝争立。
韩、赵两国出兵,助少子根即位于巩,是为东周惠公。
是年宗周地区忽然天降陨石雨,落于秦国都城栎阳南郊。秦献公闻报,认为是天降祥瑞,便在栎阳南设坛,祭祀祖先白帝,并将其地名为雨金。
秦献公见韩、魏两国出兵助西周少子根立国于巩,便以威胁周天子显王为由,起兵出关勤王。秦军东至洛阳,打败韩魏两国联军,得到周显王赞赏,秦国地位由此明显提高。
罗国后裔凌甫在秦,受到秦献公重用,于是辞谢陇西之地采邑封爵,转而恳请秦献公助其复国。秦献公欣然从之,遂遣将领兵,随凌甫西征。
在秦兵协助之下,凌甫将已失陷百余年宜城夺回,再以此为王城,恢复古罗国。
周显王四年,秦军东出,攻河内。
魏国不敌秦军,遂献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以避,魏惠王自此便改称为梁惠王。
魏国迁都之后,因见宋国近在咫尺,于是兵攻之。
此年商鞅入魏求仕,在魏相公叔痤门下始任家臣中庶子。
镜头闪回,叙说商鞅来历。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卫都帝丘人氏。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影响很大。
既入魏国,更得便深研法家祖师李悝思想学说,对其所著《法经》尤为崇拜,于是深加探究,逐渐形成自己一套法治理论。又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学问日丰,声望日隆。
公叔痤异常欣赏公孙鞅才能,病重时向梁惠王荐道:公孙鞅年轻有才,可使继臣以任国相,必使魏国为诸侯之伯。
梁惠王道:彼后生小子,何足相国如此重举!
逾数日,公叔痤自知将死,复对梁惠王道:主公若不用公孙鞅,则请杀之。
梁惠王问:却是为何?
公叔痤:休使其投奔别国,以侵弱魏国也。
魏惠王:又是公孙鞅!公荒悖矣。
公叔痤还于府中,恰逢公孙鞅前来探疾。遂又起怜才之情,急谓之道:王既不能用子,则必杀子。为免被害,子可远行他国矣。
公孙鞅笑道:梁王既不纳公言用我,又岂能因公之言,而杀我哉?弟子在此安若泰山,待侍候明公百年之后,再行亦未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