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晚上做梦的时候,再根据具体噩梦召唤都市传说杀手。
举个例子,如果逃生者进入幽灵停车场,就通过讲故事召唤“铁钩杀手”。
如果场景有镜子,对手又是女性屠夫,那么召唤“血腥玛丽”再合适不过。
说到都市传说,韦克斯勒教授好像还欠苏山一个“哭泣的婴儿”。
任何都市传说都有其社会背景。
“哭泣的婴儿”也不例外。
虽然苏山把故事移植到了美国校园,但它的原型是日本的“寄物柜婴儿”。
主流说法是7o年代日本经济不景气,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包容和抚养条件。
养不起孩子又害怕舆论谴责不敢告诉别人的未婚母亲便把孩子遗弃在寄物柜。
这么做的人很多,甚至不止一次这么做。因此便诞生了“寄物柜婴儿”的都市传说。
一般是这么说的:深夜路过车站前面的寄物柜时,如果听到婴儿的哭声,千万不要打开柜子,里面关着的不是被遗弃的婴儿,而是被母亲抛弃后死掉的婴儿的鬼魂。
另一个说法则是:某个女性在寄物柜前看到一个孩子在哭,便问对方为什么哭,他妈妈在哪,孩子冷冷地说:“就是你啊。”
为什么选择寄物柜而不是别的地方遗弃婴儿和日本的法律有关,人流要丈夫或男友签字,堕胎是犯罪,抛弃活体婴儿以杀人和抛尸问罪,抛弃死胎只算遗弃,而寄物柜的婴儿要经过数个月才会被人现。
如果说“寄物柜弃婴”是日本的特色,那韩国的特色就是杀婴,韩国有很多出生后没有登记的婴儿,他们被称为“幽灵婴儿”,因为堕胎违法,很多人选择生下孩子后偷偷杀害。
除了日本弃婴、韩国杀婴,东亚怪物房还有因为性别歧视导致大量女婴被杀害的例子,而福利院接收的弃婴大多存在残疾或其他疾病,没有人救助的话很难存活。
所以亚洲怪谈里多为鬼婴。
而美国都市传说里的屠夫基本是成人,因为弃婴在美国很多地方都是重罪,后来,为了保护婴儿,法律允许弃婴者将孩子依法弃置在医院、警察部门、消防部门等地点,目的是确保弃婴生命安全并得到妥善照顾。
同样的遗弃事件生在美国,最大的可能就是孩子长大后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认亲被拒绝后产生报复心理,比如席德妮同母异父的哥哥。
或者生母没有得到及时照料导致死亡,孩子被其他人收养,长大后报复和母亲死亡有关的人,比如《尖叫皇后》里的红魔姐弟。
但苏山编故事的初衷是坑弗兰克,故事多半会按鬼婴的走向展,比如打开柜子被鬼婴扑脸。
如果针对弗兰克个人传播流言,鬼婴就是弗兰克的孩子,对弗兰克存在特攻,遇到其他屠夫未必能成功召唤出来。
如果想让鬼婴成为逃生者的救命稻草,就要把它改写成逃生者父母被屠夫杀死以至于没法出生的孩子。
因为没有出生,理论上任何人都能成为鬼婴的爸爸妈妈。
韦克斯勒教授的本意是让某些小情侣定向培养自己的“婴儿”,毕竟逃生者现在不会老也不会“死”,当然也没法生孩子,正好通过养育“鬼婴”积累做父母的经验。
万一以后有机会离开噩梦世界,可以做个有担当的大人。
韦克斯勒教授甚至打算把培育“鬼婴”作为学生考试的一种。如果真的能够培育出不同的鬼婴,基本可以证明逃生者体内存在暗金细胞,它们会根据逃生者的想法,创造出新的“生命”。
就当是做父母的考试吧,如果别人养出来了,你没有,说明你不适合做家长。大家找对象时眼睛擦亮点。
听到老师的话,某些仗着逃生者不会得病乱搞关系的学生慌了。
按照苏山的初始设定,他们都符合渣男弗兰克的人设,那鬼婴出生后不是第一个找他们?
“你们知道恐怖片为什么喜欢搞死小情侣吗?”韦克斯勒教授提了提眼镜,“就是为了提醒青少年不要乱搞。”
都市传说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就是因为它会引起共情,而人们在传播都市传说的过程中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添油加醋。
噩梦世界本身就由逃生者的噩梦构成,如果逃生者对鬼婴产生恐惧,那么召唤出来的鬼婴肯定会成为逃生者的噩梦。
“趁苏山现在忙着和他的七头鲨玩耍,我先不讲故事,你们抽空好好整理下自己的人际关系,可别把自己套进去了。”
某些海王学生已经脑补出自己被鬼婴分尸后藏到储物柜的画面了。
——
老师的脑洞:幽灵宝宝!
学生的脑洞:鬼娃恰吉!
恶灵的脑洞:未知恶物!
苏山的脑洞:乖宝宝,不要哭,我带你去揍弗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