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臧旻考虑的并非仅仅如此。
臧旻之前提拔关羽,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约束匈奴人,并未想过关羽会立下太大战功。
不过关羽初战就表现不俗,神勇表现已经深入人心,想必日后还会立下很多功劳。
关羽现在已经是中级军官军候,如果以后再立下很多功劳,论功行赏的话职位势必会飞提升。
然而,臧旻如今也不过匈奴中郎将,能够给关羽提升的空间并不大。
而且有些官职,就连臧旻也没有能力封赏,只能几积累下功劳报给朝廷。
臧旻也担心,假如关羽日后立下战功太多,而没能及时给出应有封赏,会寒了关羽以及诸将士之心,这才借故把关羽降了半职。
如此,哪怕日后关羽再立战功,正军候这个职位也是一个缓冲空间。
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人心的把握以及用人之道,臧旻绝对有着极深造诣。
至于云长,却也初次领略到了所谓的恩威并施,也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了极为重要的东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云长率领七百先锋军在草原上奔腾,心中却是有些五味陈杂。
在这七百先锋军中,还有两百鲜卑降卒。
当初攻破鲜卑营寨以后,本来臧洪已经喊出了‘投降不杀’的口号,这也是众多鲜卑人投降的根本原因。
让云长始料未及的是,臧旻却要下令将俘虏尽皆斩杀。
不仅是臧旻,哪怕是匈奴领于夫罗以及汉军诸将,也都建议杀尽鲜卑。
他们有这种决定,倒也并非真是冷血屠夫,却也因为有着难言之隐。
汉军远赴塞外突袭慕容部落,粮草补给本就十分匮乏,如果留下这些俘虏,不仅会消耗很多粮草,也难保这些人不会再度反叛。
汉军出塞可谓如履薄冰,稍有不慎都会全军覆没,三军将士会死无葬身之地。
战争面前没有同情。
汉军此战并不是为了吞并鲜卑,而是为了削弱鲜卑实力,杀戮也就成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然而,云长却灵魂来自后世。
哪怕明知这些鲜卑俘虏是不稳定因素,却也不可能坐视臧旻屠杀俘虏。
为此云长不得不再三进谏。
先云长认为杀俘不详,历朝历代杀掉俘虏的将领几乎无人能够善终。
其次云长认为大军在草原奔袭,缺乏运输粮草的后勤部队。
这些鲜卑人,哪怕是那些老弱『妇』孺都可以骑马驱赶牛羊,如果征用这些鲜卑人为辎重兵,必定能够极大缓解汉军运输粮草的压力。
毕竟,哪怕掠夺来了很多牛羊、马匹,在草原上也需要有人运输。
假如让大军随行携带,不仅会拖累骑兵行军度,还有可能错失战机,让慕容部落提前得到消息。
那个时候,纵然汉军抵达慕容部落,想要将其击溃恐怕也并非易事。
其三,云长认为汉军远征塞外兵力不足,不若以鲜卑人『妇』女老弱为人质,驱赶青壮匈奴为先锋,既可以扩大自身兵力,又能完美安置这些俘虏,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说服臧旻接纳这个建议,云长甚至为鲜卑人立下了十分苛刻的规矩。
凡为先锋鲜卑俘虏者,愚敌怯战者斩其所有家眷,若鲜卑俘虏敢在阵前倒戈,则杀尽鲜卑老弱『妇』孺。
有了这种严厉的军令,只要鲜卑人仍旧顾念部落族人,叛『乱』的可能『性』就微乎极微。
这倒并非云长冷血,他这么做反而是为了救下鲜卑俘虏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