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言情阁>[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 71 章(第3页)

第 71 章(第3页)

惹不起他们还躲不起?

难得朝廷主动派使臣找辽国谈判,京城没事的话他也想去看看。

公孙策笑道,“这次再去的话应该不劳展护卫大驾,朝中众臣都等着这个机会,出使辽国的名额会抢破头。”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次出使辽国应该会选几个年轻人过去。

要是不考虑官职,几位相公都会请命过去,连他们包大人也不例外。

但是现在他们大宋占了上风,辽国还不值得当朝宰相千里迢迢亲自过去,使臣的官职不会太高,派些年轻才俊过去已经是看得起他们了。

年轻人锐气十足,大宋好不容易能翻身,他们稳当了那么多年,这种时候就该咄咄逼人。

王朝捏了颗梨膏糖,摇头晃脑说道,“可惜只是不送岁币没说要开战,要是开战的话非得吓死那些契丹人不可。”

以前都是他们大宋的百姓胆战心惊生怕开战,现在也该契丹人享受享受那种感觉了。

嗨呀,公孙先生买的糖就是甜。

苏景殊现学现卖,拿出老夫子的架势给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页面试试。

醉酒花间而至。

大宋开国之后不得不在京城附近广植树木来阻碍辽国骑兵行军,太祖时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银钱赎回失地,还将大名府设为北京来和辽国对峙。

可惜后来太宗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时在高梁河战败,之后大宋在和辽国的战争中就一直没怎么胜过。

文人唾骂割让燕云的石敬瑭,但是辽国那边对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的石敬瑭却是充满了溢美之词,契丹人很清楚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祸事,自然不会轻易吐出已经到手的肥肉。

辽国虽然是契丹人建立,但是境内生活最多的却是汉人,不光是燕云十六州,契丹人聚居生活的地方和后来被他们征服的渤海一带也是如此。

汉人数量最多,辽国的皇室没有不用汉人的规矩,朝中有不少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比如之前萧太后重用的韩德让便是辽国权倾一时的汉族大员。

韩德让是汉人,但是他的地位显赫到有一个和皇帝相差无几的契丹名。

辽圣宗名为耶律隆绪,韩德让的契丹名为耶律隆运,俨然已经加入辽国的帐皇族之中成为皇室成员。

韩氏家族只是为辽国效力的汉人家族之一,类似的汉人还有很多。

那些世代为契丹人效力的汉人在打仗的时候不会向着汉人,只会为辽国出谋划策效力,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不是一两句指责就能说清楚的。

生活在辽国境内的汉人百姓数量众多,有些是早年就归附契丹,长期生活在那种环境下已经看不出和契丹人的区别,还有就是生活的地方被辽国打下来后被动归于契丹人统治的百姓。

前者是辽国百姓,拥护的是辽国的统治,后者是辽国的百姓,心里或许还念着大宋,但是能有多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页面试试。

醉酒花间片祥和(touz)?(net),问'o64;显ƃo6;o986;来oo43;后▁[(touz.net)]▁『来[头+文字小说]+看最章节+完整章节』(touz)?(net),朝廷再想解决问题已经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大宋开国时不立田制,依旧延续中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没有去恢复或者创田制来尽量让百姓安心种地。……

大宋开国时不立田制,依旧延续中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没有去恢复或者创田制来尽量让百姓安心种地。

朝廷放弃对土地的直接控制,不再严格限制土地买卖,对于本身拥有的官田也大多采取租佃的方式加以经营。

民间田地买卖非常频繁,出卖官田的事情也不罕见。

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便会卖田,卖完田还过不下去要么进城做活要么落草为寇,京城那么多贩夫走卒,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里没田不得不出来讨生活。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或者说不是朝廷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现在解决问题要触及太多权贵的利益,阻碍太大根本改不动。

不解决问题的话每况日下,解决问题又解决不了,于是就一直拖到现在,越拖情况越复杂。

所以太祖太宗时收复燕云一直失败不是没有原因,契丹人笼络了一部分汉人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大宋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占,想收回燕云自然是难上加难。

拖的越久对大宋越不利,开国时收复燕云或许不会遇到百姓的抵抗,现在强行武力收回,只怕燕云地区的汉人百姓也会抵抗。

天时地利人和,如今的大宋同样没占多少。

公孙策无声叹气,好在现在情况比前些年好得多,不管人和在不在他们这边,能把地盘收回来就是好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