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陇西、陇南、祁山堡、陇山、岐山,耤ji水、罗峪河、牛头河、后川河、白驼河及渭水河滨南北两岸,各有屯田军屯之策!
秋后便可得粗粮五万石,入冬至开春,即可屯粮十五万石!
如五策均施,可得粮草一百三十五万石也!
这孟光:
让其五日,他三日;
让其一百万石,他一百三十五万石!
你就说他牛不牛!
那咱抛开事实不谈………你孟光为什么不早献策,非得刀架脖子上才说!?
自是三日后之事,具体自先不表!
亲兵各附信而去,片刻不敢延误!
一应分派安排完毕,又是伏案批奏阅疏,恍惚间渐渐昏睡,咱这位大汉丞相是该好好睡觉休息了!
要不是姜维力挽狂澜,扭转时局,我看诸葛亮这样,能坚持到公元234年六出祁山,这都是天大的造化了!
唉,当真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说那姜维出帐后,巡视完陈仓防务便自回营帐,及挑帐而入之时,眼前大为一惊……
且看下文姜维所惊何事。
》》》》》》》》》》》
这里说明一下:
古代士兵的口粮因时代和地区而异。
汉代:士兵的一个月的口粮约为3石3斗,其中包括约89斤粟和野菜汤
南朝宋时期:一个士兵每天的口粮为6到7升的大米。
屯卒或戍卒的最高月粮食标准为4o公升到66公升粟,折算后最高日粮食标准为每天48o克-52o克,即一斤多。
据《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录,诸葛亮病重之时,每日食米仅3升,魏司马懿断言“其将死也”,意思就是诸葛亮只吃这么点儿饭,离死不远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据《宋书》: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
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
在宋元之前,一斛即一百升,四十八万斛即四百八十万升,如此多的食物允许两万名士兵在一年内进食,平均每人每天6至7升。
据《汉书·赵充国传》:臣所将吏士马牛食,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
据《太白阴经》: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人日支米二升,一月六斗,一年七石二斗。一军一日支米二百五十石,一月七千五百石,一年九万石。以六分支粟,一人日支粟三升三合三勺三抄三圭三粒,一月一石,一年一十二石。一军一年二十万八千石,每小月人支粟九斗六升六合六勺六抄六圭六粒,其大麦八分、小麦六分、荞麦四分、大荳八分、小荳七分、宛荳七分、麻七分、黍七分,并依分折米。”粮食为原粮,不是成品粮,出粮率约6成左右。粟是带壳粮食,在当时的储存技术下相对耐储存。
南宋计量器具与三国计量器具相同,都是o。2o23升,6到7升大米有2斤多,这些士兵的平均食物消耗量是诸葛亮三升的两倍。
行军打仗每天七升约摸两斤口粮是一个较低的标准。
诸葛亮才食三升,还不到一斤,确实是少!
所以十万石军粮也就三万大军一月用度,这烧钱玩意啊……